光华故事集

从光华到哈佛 | 黄一泓:安静的书桌让我乐在其中

时间:2018-06-06

她喜欢读诗,也喜欢读论文,曾在家聚晚会用长笛吹响一曲《渔舟唱晚》,也将对舞蹈的热爱坚持了近十年;

善良,开朗,她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也总是希望给别人带来正外部性;

她曾是AIMUN(北京大学亚洲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也曾到美国第一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交换学习,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经历;

她以“中国微博用户对于媒体偏见的成熟程度”为题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更收到了Harvard、Yale、Stanford、Princeton在内的9所世界名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并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享受生命热情的同时,也探寻着生命的深度。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她,对经济学研究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热爱,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怀揣着最初的好奇,坚持着积累与思考。

她就是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金融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黄一泓。

 

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我非常幸运,也非常幸福。

 

六朝古都,人才辈出,黄一泓就出生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南京。

在她看来,家庭给予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是她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爸爸一直很注重培养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走在路上常会问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启发我思考。”谈到小时候的经历,一泓的嘴角总是挂着一丝甜甜的微笑,“比如冬天为什么要把路边的树涂白之类的问题。”还上小学的她,在父亲的引领下感受到了观察生活、探索思考的奇妙感觉。

没有压力与隔阂的环境,也给一泓注入了更多的温暖和勇敢。

“我爸爸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不管多么天大的事情在他眼里都不是事,这种乐观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令我钦佩。”一泓的母亲则扮演了一个更加温柔、亲密的角色,“妈妈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全职照顾我了。那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放学路上和妈妈聊天,就像好朋友一样。”

曾经的一幕幕,她仍然记忆犹新。

 

在光华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获得了做研究的机会,我真的非常幸运。

 

2014年,一泓来到光华。起初,她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加上第一次离开家,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大一时在学习之余参加了学生会和社团的一些活动,也尝试着做了一份实习。用她的话说,每天忙忙碌碌的,却还是觉得有些茫然,总觉得还是在学习中能获得真正的充实和快乐。

大二时,一泓报名参加了学院的“学术之星”计划。孟涓涓老师在“学术启航”讲座中关于学术研究的讲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学术之星”成了她研究之路的起点。

“当时就感觉这个老师特别好,听完讲座回去后,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问老师可不可以指导我做一些学术研究。老师就答应了我,并成为了我的导师。”

一泓说,本科阶段最开心的事之一就是通过“学术之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起初,孟涓涓老师在微博方面有一些数据,一泓思考着针对这些数据做一些研究。“做研究计划的时候,有时候我写的东西还没有孟老师为我写的评语长。孟老师真的非常认真负责,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和导师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万事开头难,选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过五六次的反复修改,研究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中国微博用户对于媒体偏见的成熟程度。

拿到孟老师的巨大数据,一泓一时间有些发懵,数据的梳理之前还没有学过。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对于刚刚大二的她是陌生而高级的词汇。“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一直在和那些数据较劲,自己也学不会,非常苦恼。幸运的是当时光华有一个做金工的同学,还有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在机器学习的领域帮了我很多。”一泓笑了笑,坦言那段时间确实难熬,“跑了好几个月终于把机器学习的数据跑完了,做了初步的分析、回归。”

看到研究出现曙光的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第一次结果跑出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看到了一些成果,虽然只是一些很初步的成果,但当时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那些困难都是值得的!”

有了初步结果后,一泓又进行了一次一次、一轮一轮的修改。“每次修改完后,孟涓涓老师和翁翕老师都会针对我的新结果进行讨论,在和老师们的讨论中,我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进一步地补充。”

尽管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让一泓真正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也在她心中种下了学术研究的种子。她的论文在学院评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去伯克利交换学习的时光让我明白,做任何事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大三下学期,一泓通过学院的伯克利项目,到美国排名第一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换学习了半年。

回想那段时光,她印象最深的是一门PhD课程,“当时要上交一个研究计划,需要用到结构估计方法,但我写不出来,很长时间没什么想法。那时候就会怀疑自己触碰到了能力的极限,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这种痛苦和迷茫并不只是一泓一个人在承担,一起去伯克利交换的室友也有类似的感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一泓和室友经历过痛苦的探索、学习和思考,最终拿到了A+的成绩,老师还给她写了推荐信,这对她后来的海外深造申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她逐渐树立起信心。

“光华和伯克利的教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深受感染。”

做暑假助研时,一泓也遇到了非常支持她的两位教授,分别在Harvard和MIT任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实验室做项目,晚上有时讨论到忘记去吃饭,那种热情很感染我。有时他们也会和我们说笑,谈到读PhD时候的一些感受。”

那时候,一泓在印度做研究,主要关注睡眠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生产力、储蓄行为等经济行为的影响。“二月,当我焦虑地等待申请结果时,他们会在电话里安慰我别着急,感觉和他们距离很近。后来也是Harvard那位教授打电话告诉我录取的消息。”

2018年,即将毕业的一泓收到了来自Harvard、Yale、Stanford、Princeton等9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她说,高校所有的申请信息都是在网上提交,主要包括 GPA、推荐信、研究经历、托福/GRE部分。学校会观察申请者是否真的对研究感兴趣,GPA、托福/GRE过了一定的门槛就可以证明学习能力了,所以这种观察一方面来自于过往的研究经历,另一方面就看推荐信中老师的评价。

对于未来在哈佛的学习,一泓充满了期待,“我选择哈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哈佛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的大本营,能带给我最多的收获。PhD的学习可以让自己掌握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为之后的研究准备得更充分。”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课题不容易,因而一泓期待着在哈佛的学习、生活、文献及与同学们的交流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从小我就想成为一名老师,学术道路是我前进的方向。

 

“我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当老师。”

最初,一泓对经济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只是感到来了光华也许不能像小时候设想的那样当一个中学语文老师,那么如果将来能成为大学老师似乎更好。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她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渐渐对做研究有了兴趣。同时,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熟练于社交的人,更倾向于把一个问题搞清楚。

尽管收入一直是求职过程中最直接、现实的问题,但一泓表现出了自己“随缘”的态度:“我觉得一个人年薪三十万和年薪一百万没有多大区别,如果可以幸运地找到一个教职,那就足够养活自己了”。

与其遵循大多数人的道路,她认为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看中的未来。“我希望能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一些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生活会让我感觉充满动力。在大学阶段就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方向,我是幸运的。”

在她看来,学术和实践是分不开的,经济学的研究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例如我在印度做助研时,研究印度低收入人口的睡眠状况对生产力、储蓄等经济行为的影响,这给我们带来很直接的启发和政策建议。但是与生活和政策的相关程度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个研究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不能说理论和实证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理论中很多模型的奠基意义是不能被忽视的,计量方面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上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身边的同学在一泓的学术研究道路上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她对所有直接或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心存感谢,“在我分析数据焦头烂额的时候帮我写机器学习代码的同学,还有一起做研究的同学,都给了我很多陪伴与支持,我很感谢他们。”

匆匆四年,依依惜别。此时此刻,一泓感受到的是安静和温暖。“我从光华的经济学课程中逐渐发现对于经济学的兴趣,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对感兴趣的课题尝试进行研究,从大一仔细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大二时刷数学题,到大三大四时读paper、跑数据等等,安静的书桌让我乐在其中。一路相伴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温暖与力量,与他们的交流常常带给我新的思考,遇见他们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幸运。”

 

 

 

 

分享

邮箱:gsminspire@gsm.pku.edu.cn   

邮编:100871

咨询电话:010-62747283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科研楼K07

©2017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