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报》第150期 中国长期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估算以及与美国的对比分析
颜 色
一、TFP含义、研究方法及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由Solow(1957)首次提出,其代表了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增长之外的其他所有因素对产出增长(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改善资源配置带来的效率提高,如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地方。[1]
理解TFP对研究经济增长这一重要问题十分关键。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TFP的研究有助于认清经济增长的来源。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高投资、高储蓄、高消耗、劳动密集、环境代价高等特点,而这类依靠大量资本、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不可持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的约束,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能依赖于TFP的提升。由于我国经济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制造业投资乏力,投资回报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很难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并且由于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上升、体制政策调整,以及居民在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持续增长,导致预防性储蓄减少,从而导致投资率下降,因此,未来依靠投资高增长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此外,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面临资本报酬递减的问题,因此,经济增长必须转到TFP驱动的轨道上,尤其是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内源性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我国需要通过获取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并且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改善中获取更高的效率,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
国际上众多权威机构都对TFP进行了测算与分析,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使用增长核算法(Growth Accounting),即以产出增长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的余值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表1详细介绍了各机构在衡量资本、劳动以及劳动份额时的处理方法。
表1:国际权威机构TFP计算方法汇总
|
|
BLS |
BLS/BEA联合核算 |
PWT9.1 |
OECD |
覆盖范围 |
要素覆盖范围 |
KLEMS核算法,即资本 (K)、劳动(L)、能源(E)、原材料(M)、服务(S),其中EMS之和为中间品投入;产业层面汇总(加总行业要素投入,随后计算TFP增速) |
KLEMS核算法;先求产业层面的TFP,再将其进行汇总(计算行业TFP增速,对增速直接进行转换加总) |
K(资本),L(劳动); 直接从宏观角度计算TFP |
K(资本),L(劳动); 直接从宏观角度计算TFP |
部门覆盖范围 |
私人(非农)部门,其中含有86个4级NAICS制造业行业 |
所有经济部门,包括61个私人部门行业以及2个公共部门 |
宏观TFP,不区分部门 |
宏观TFP,不区分部门 |
GDP以及GDP平减指数 |
GDP 来源 |
BEA数据库(行业总产出减去行业内交易额) |
BEA数据库(行业总产出) |
联合国国民账户数据库(以2011年美元为基准) |
原始数据来自BEA调查问卷 |
资本 |
初始资本存量 |
未明确列出 |
未明确列出 |
资本产出比法 |
稳态假设 |
投资覆盖范围 |
机器、厂房、知识产权、房屋租赁、存货、土地 |
BLS负责构建 |
建筑(包括住宅和非住宅),机械(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机械),运输设备,其他资产(包括软件,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和耕地资产) |
计算机硬件、通信设备、其他机器设备和武器系统、交通工具、非住宅建筑、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研究和开发、其他知识产权。不包括土地、存货、除土地外的其他自然资源 |
折旧率 |
加速折旧法(通过对各类资本使用寿命的调整,使得平均年折旧率与BEA保持一致) |
BLS负责构建 |
假设各国同类资产的折旧率相同(与其他方法相比,偏低) |
Age-efficiency profile推算各资产在不同使用年限的折旧率 ,其假设每个国家的同类资产服务时长相同 |
资本服务计算方法 |
对各行业的生产性资本进行价格加权获得资本服务流量,权重为某种资本的租赁价格收入占该行业总资产收入的比例;再对所有行业的资本服务进行加总,权重为本行业资本收入在整个部门资本收入中的比例 |
BLS负责构建 |
对资本进行租赁价格加权计算得出资本服务流量 |
与BLS非常相似,细微差距:BLS只考虑了私人部门,而OECD覆盖了整体经济 |
劳动 |
劳动人数 |
来源于CPS-ORG、美国当前就业统计(CES) |
BLS负责构建 |
来源于TCB、LABORSTA数据库、世界银行等 |
不使用劳动人数 |
劳动时间 |
CPS-ORG、美国当前就业统计(CES),将工人按照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分成若干组,分组计算总劳动时间 |
BLS负责构建 |
不考虑 |
经过调整的受雇员工和个体工作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
劳动质量:人力资本 |
以各分组的平均时薪衡量不同组别之间的劳动质量差异 |
BLS负责构建 |
25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回报率的假定来自Psacharopoulos(1994) |
不考虑 |
劳动份额 |
同BEA |
BEA数据库,产业层面求出劳动份额 |
员工薪酬占据GDP的比重,结合个体劳动者收入、农业增加值等进行修正(四种修正方法) |
同PWT9.1中的 修正3 |
注:关于投资平减指数的计算,只有PWT9.1进行了大概的描述,表示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其他三者未进行阐释,因此未纳入表格中。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本文采用增长核算法对中国TFP进行了计算,分别估计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劳动份额。表2汇总了本文的计算方法,以及基准结果。
表2:本文基准结果与拓展结果计算方法汇总
方法 |
资本投入 |
劳动投入 |
劳动收入份额 |
基准结果 |
(1)分为两类资产,建筑工程与设备工器具。总投资流量数据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投资价格选用两类资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早年缺失数据由GDP平减指数代替。 (3)分别采用稳态法计算两类资产的初始资本存量,根据资本积累方程得到往后时期的资本存量。加总各类资本即得总资本存量。 (4)两类资本的折旧率分别为0.08与0.24。 |
(1)构建人力资本指标衡量劳动质量。 (2)根据受教育年限与教育回报率计算出教育回报。参考《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选取受教育程度;取教育回报率为10%。 (3)其次,对教育回报函数取自然指数便得到人力资本指数。 |
(1)基于GDP收入法计算得到的劳动份额。 |
(一)资本投入
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即当期资本存量等于减去折旧后的上期资本存量加上新增的投资额,并进一步将资本存量细分为建筑安装工程与设备工器具购置,分别对其采用不同折旧率与价格指数进行估计之后加总得到最终的资本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