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上午,在光华新楼109教室,组织与战略管理系马力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学术生涯:如何做一名老师”的主题讲座。作为本学期针对博士生开设的职业生涯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本次讲座旨在通过马老师的分享和与同学们的讨论让大家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体会。
马老师首先指出:作为北大的博士生,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二十多年前就有知名的学者就提出管理学界的严重问题:研究问题脱离现实,对教学投入不足;但是这些问题到现今依然没有改进。我们在北大,一方面要像主流的那些学者一样去发表文章,但一定要注意研究要关注现实,而且要在教学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具体地,我们必须在发表高水平、重现实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也就是光华的使命所要求我们的: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 本次讲座首先介绍了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然后马老师结合大量课堂教学事例给予同学们大量“干货”,包括如何设计一个练习,如何设计一堂课,以及如何设计一门课程;最后是关于教学风格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
首先,马老师的带领同学们思考到底什么是有效的上课。他指出上课是沟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关于沟通,德鲁克告诉我们,“沟通是由信息的接收者完成的,说话的人单方面是无法完成沟通的。只有接收者听到并且听懂,才有沟通,否则只有噪音。”所以对于教学的启示是要以听众为主。想要教好一门课,一定要明确听众是谁——学生类型、背景、假定、乃至国籍差异都需要我们深入考虑。但是马老师诙谐地指出他们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听众永远不懂你的心。我们以为表达清楚,而听众没听明白使我们日常沟通最常见的问题。除此以为,马老师为我们分析了很多年轻老师在商学院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会用自己方式来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甚至是老师本人。总之,面对这些困难,马老师总结道不论是老师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只要是学生没听懂,不接受,就一定是老师的错。同时延伸到学术写作,只要是你的读者误解你了,那一定也是你的错。所以,要站在听众或读者的角度反复思考与揣摩。
为了帮助各位博士生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马老师提出了他坚持的3R原则,即以严格(rigor)的理论逻辑和实证研究来作为课堂所有内容的基础,以与管理实践密切相关(relevance)的实例、故事、案例讨论、案例研究等来体现学习的知识点,通过讨论、辩论、小电影、模拟等寓教于乐(rapport)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在马老师看来,在北大的课堂讲授管理类课程,不同于培训公司、不同于培训讲师、不同于相声演员、也不同于讲授三百年前发现的自然科学知识,必须通过这三个R才能把严肃的管理知识变成经理人愿意接受、能够操作的行动指南。
基于3R原则,马老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例为同学们具体的讲解了三个教学重要环节的具体操作,可谓是“干货”云集,即如何设计一个练习,如何设计一堂课,如何设计一门课程。
在练习设计部分,马老师用五个实例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何为优质的课堂练习,在马老师看来,练习是让同学们参与进来的最好的媒介。第一个实例是马老师在给外国学生教学时最常使用的反映文化差异的“望向窗内”的练习。此练习基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岛屿上观察到的新任女性宗教领袖的选拔仪式。这个描述的表面场景让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这里的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例如男人先于女人喝水,男人坐椅子上而女人坐在地上等等。然而在当地文化中,实际情况则完全相反,男人先喝水是防止有人在水中下毒,相当于帮女性试毒,而且当时那里没有细菌的概念;男人坐椅子女人坐在地上,是因为这里的文化中有对大地的信仰,只有女性才有资格接触大地。这个练习反映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视野、文化和价值观投射到他人的文化中,这就会产生误解。而这个练习正好给跨文化管理情景中的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教会他们要思想开放,不能以自己文化中的假定投射到其它文化中去。我们自己所处的文化是我们解释其他文化的“透镜”,然而如果我们对当地的文化缺乏清晰地了解,只一味的拿着自己文化的透镜去解释他人文化的现象,我们会很容易走入误区,相当于带着墨镜识别花朵的颜色。
第二个例子是决策制定,此领域在过去30年的心理学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所以其中的很多练习都广为使用。其优点,是能够借用已有的资料设计非常有趣的课堂小联系,但是缺点是不够联系实际,乃至不同课堂有重叠。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老师强调练习设计要有原创性,而且紧密联系管理实际。马老师基于此前读到的巴西风电开发项目的研究文章,开发出了一个决策制定的练习。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何为决策和如何决策。并且通过该练习,可以在同学们决策以后非常自然地进行关于个人决策风格和群体决策过程的局限性。
第三个例子是两难选择,目的是给外国学生讲述中国人的价值观。马老师将伯纳德·麦道夫诈骗案编成练习。让同学评价麦道夫的两个儿子的做法。当同学们陷入两难选择,尤其是发现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下的评价不一致时,马老师引用论语中孔子对话等先哲名言,融入了儒家文化来讲述中国家族企业特点。让外国同学更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第四个例子是商业谈判。马老师用这个例子强调练习设计要让学生有更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更“入戏”,所以在设计上要注意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创造谈判语境。如针对企业家学生,虽然针对同样的分配性谈判知识点,但是案例则从过去的买卖旧车语境改变为买卖古董茶杯,而针对创业团队则变为租用办公场所。
第五个例子是指导大家善用视频进行视频,视频的来源多种多样,既可以从教授那里传承,也可以摘取自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甚至是小品。马老师举例道曾用冯巩的默剧小品《水》来反映中国人不是完全的集体主义的。除此之外,马老师说到在教授“谈判”这一章时曾使用纪录片《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去日本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的片段,和近年铁矿石谈判的新闻等等
在设计一堂课的部分,第一个例子是马老师给博士生的前沿理论课程,课前马老师会给学生发放三篇文章,一篇是马老师自己的文章,另外两篇是基于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两大类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然后师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然而马老师强调道,在给MBA和EMBA的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他们更倾向于在课堂中听老师讲案例,而不是课前自己读案例。所以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设计章节课程。
第二个例子是给外国学生做欢迎讲话,介绍北大和光华。马老师创造性的用“1、2、4”这三个数字来介绍北大。“1”代表北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学,这个大学和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于百日维新之后孕育,既是一所学校,也是当时的教育部门。而后经历1919五四运动,1921建立中国共产党等重大的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中坚力量。“2”代表两个阶段,1898-1952在北京城中区域,1952年迁到海淀区的燕园,如今燕园更被戏称为“一塔湖图”(谐音一塌糊涂)象征着北大人善于辩证批判。“4”代表四种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在介绍光华时,马老师创新地提出了ABCD模式,“A”代表光华追求A类顶尖的学术与教育,顶天立地,既要发A类的文章丰富学界,又要对管理领域有实践启示。“B”代表这是一个博大的学习殿堂(Big school)。“C”代表我们兼容并包(Comprehensive)。 “D”代表光华多样化、国际化(Diverse)。
第三个例子则展现马老师在给爱立信公司的经理介绍北京时,巧妙地利用爱立信英文品牌名(Ericsson)的每一个字母来作为单词开头介绍北京的特色,例如“E”代表北京的早期文明(Early civilization)等等,8个字母,8个特点,让人眼前一亮,记忆犹新。马老师特别强调,一堂这样的课,核心的价值不是我们讲者所讲述的内容有多么地“准确”、全面,而是听众能够听懂、记住多少,并且能够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够有鲜明的印象。
第三个部分是设计整门课程。在这个部分,马老师强调一定要首先明确课程目的是什么,受众是谁。进而有效地整合课堂章节,课堂练习。甚至学期中的一切变动因素,如节假日等都要考虑在内。一门课程的逻辑、形式和内容都要相辅相成,体现出整合的艺术。除此之外,课堂上要体现正能量。例如在给外国学生开设的“和中国人做生意”的课程中,首先要消除他们对于“在中国做生意就是喝酒吃饭搞关系”的偏见,告诉他们“关系”是很有限的,建立和培养关系是很复杂的。所以做好业务产品,服务客户才是第一要务。
这门课程用马老师的话来的说是一门他拥有“高度自主权的课程”,因为从零开始,所以可以完全由自己设计。所以马老师用“和中国人做生意”的课程详细为我们讲述了课程设计的流程及技巧。马老师介绍道,本门课程开始于2009年秋,授课对象为本科的外国留学生和一部分光华本科的中国学生。由于是从零开始,所以首先的工作就是查阅大量文献,内容来源包括重要的期刊杂志和书籍、报道,同时融入自己的研究。然后则需考虑内容整合,这个部分的原则是马老师多次强调的开放思想,除了我们保持思想开放,更要引导外国同学放弃偏见,开放思想。同时结合大量的数据,研究,事例和中国文化及伦理道德为同学们设计丰富而生动的课程。例如,从价值观冲突角度讲人际行为,从李鸿章的事例讲家长式领导,从中国企业FDI案例讲商业谈判,从2008年奶粉中掺假三聚氰胺的事件讲商业道德,从国际产品召回讲商业偏见等等。而且,这些课堂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学生参与来实现,如课前阅读,课堂练习,小组游戏。
与这么从头开始设计的课程相比,给MBA的领导力课程教师的自主性要低一些。针对MBA学生的需要,在设计领导力课程时,他跳出现有的教材和研究成果,以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如决策、谈判、沟通、团队、变革等内容整合成十讲。
在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中,课程模式相对更加固定,教师自主性更低。面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就应该发挥创意、引入自己的研究、亲身参与的企业案例等,尽可能加入一些独特的内容。总而言之,一门好的课程应该兼具优质的讲授,丰富的练习,大量的阅读和作业的优质完成与精彩展示。
在讲解完如何设计一个练习,如何设计一堂课,如何设计一门课程之后,马老师谈及一些讲课的技术内容,比如语速要适中,表现要自信。而在课程重要辅助工具PPT的设计上,马老师强调其作用不是涵盖内容,而是重点提示。所以内容要简明扼要、字体足够大、善用图片等,一切都以听众的学习体验为目的。马老师最后强调,要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必须持续地学习、广泛阅读,让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风格具有独特性,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收获。
现在的博士生该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职场做准备呢?马老师指出,现阶段,博士生应该抓紧机会给不同的老师做助教,学习课堂教学的经验,感受不同老师的风格。更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协助老师完善课堂内容。如果有机会还要争取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节课。所以讲座的最后马老师的助教——韩国留学生高永鎭同学为同学们讲述了他如何准备在下个月“韩国视角下和中国人做生意”的一堂课。高永镇同学利用他对韩国企业更加了解的优势,以三星为例,计划讲述三星公司三代领导人所面临的不同经营环境、公司核心的挑战、当时的经营管理思路、中国业务在三星整体发展中的作用等。在设计这一节课程中,高永镇同学近景地展示了如何实现马老师所说的那些原则。这个部分也为同学们示范了助教授课的优质准备工作。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收获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相信此次讲座将为同学们未来的教职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带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