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她是在考场,监考的漫长时间里观察着每个人答题时的微表情,彼时她一头红发,咬着笔杆满面严肃,颇有一种天然的气场。后来聊起来,发现内里却是天然又简单。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年轻即是资本也是限制,带着对生活无比烂漫的热爱,在自己的跑道上,一路“横冲直撞”。温哥华、纽约、好莱坞;买手、滑板、DJ;求学、归乡、求职……这些关键词像是一朵朵待绽的花,随她一起成长,随她一起绽放。
当说起以她为代表的那样一种young and beautiful,我们想说的是什么?是这样一群仍在成长中的光华MBAer,他们面对着无限可能的世界,一边感受一边前行,一边努力一边热爱,这种饱满的生命力量和强大的自我要求,是令人夺目的美好。
今日与你分享Effie的故事。
Effie Ma
光华MBA2019级国际班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每当别人问我What’s your name and where are you from?这两个看似平常的问题,我都会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较长的回答:我叫Effie,在国内出生,初中开始留学温哥华,一直到高中毕业去纽约大学学习传媒、辅修娱乐营销。在校期间在WWE、HBO等美国网络电视实习,负责了Wrestlemania、权利的游戏(第四季)的大IP在美国国内和海外市场的传播宣传;大二时在时尚之都巴黎留学半年,攻读法语、时尚和欧洲电影,这也为之后在时尚行业工作垫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我提前半年大学毕业,先后在乔治阿玛尼北美总部和迪士尼的漫威娱乐做了时尚买手、公司财务和IP授权的工作,充分领略了纽约职场的风雨人情。4年前搬到西海岸,在洛杉矶的CJ娱乐负责世界最大的Kpop文化节、演唱会KCON项目的全球市场推广。2016到2019年三年时间也是见证了韩流在美国的异军突起,KCON演唱会成功捧红了BTS、NCT、Wannaone等韩国艺人在世界范围的超高人气,我们演唱会系列也在2019年因其对当地经济的突出贡献获得了洛杉矶政府的最高表彰。在外漂泊11年之后,我在去年9月回归祖国怀抱,加入了光华MBA的大家庭,这也是我在众多次分叉口般的选择中做的最正确、最庆幸的决定之一。
从伯克利到NYU到北大,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就像大家看到的一样,我的成长轨迹充满了变化和看似随性的决定。原因是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的想法非常坚定、自信的人。比如说,在加拿大高中毕业后,留在加拿大升学其实比考SAT报考美国大学要容易。但我坚信自己想学传媒,一心想去美国最好的学校学习。报考了20所美国大学的传媒专业后,我拿到了半数以上的offer,包括现在世界排名前十的UC伯克利。我满怀欣喜地接受了offer去参加了伯克利的campus visit,却被学院的老师告知:我们学院的传媒专业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攻读媒体和传播,而更多的是结合社会学、人文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专业。在失望的同时我反复审视自己的绝对,最后艰难地放弃了去伯克利的机会,选择了去到传媒的中心,在纽约曼哈顿心脏的纽约大学。
我始终记得,当时自认为感性不可战胜理性,我把去伯克利和纽约大学的利弊分别列在纸上,告诉自己什么是最正确的决定。结果发现,伯克利的“利”多于“弊”,更是父母一直期望我去的学校。然而从没去过纽约的我脑子里一直想象着自己在纽约传媒公司上班、在曼哈顿街道漫步的画面,我告诉自己“If not now, when can I ever live in New York like a New Yorker?”后面的故事,就和大家知道的一样了。
在回国之后,无论是面试还是social,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不超过五句话都会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回国?”这一次,我的第一反应是感性多于理性:因为我的家人都在中国呀。作为山东人,从小父母一直教育我:“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虽然我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越来越感到他们需要我、不想再当“空巢老人”的真情流露。我狠了狠心,在一个月之内准备好GMAT考试和申请材料,只报考了北大清华两所国内高校,很幸运地成为了光华19级国际MBA的一员。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纽约HBO打拼,在南加州当演唱会负责人,不走寻常路,如何找到的机会?这些经历为你带来了什么?
加入迪士尼/漫威的契机其实非常奇妙。我在大四最后一学期一直在阿玛尼实习,负责协助北美所有店铺的时尚买手工作。在实习了大半年之后,我发现时尚行业虽然听起来光鲜亮丽,但并没有往我想做传媒的目标迈进。有很多喜爱和主修时尚的同学也许比我更适合这份工作,我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不一定会比专业人士有优势。相反,我做我喜爱的媒体工作时会更加充满自信。在纠结的关头,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接到了来自迪士尼的一通电话,他们查阅了我一年前投递的暑期实习简历。虽然我没有得到那份暑期实习,但迪士尼的HR看中我马上快要毕业,认为我在阿玛尼的经历非常吻合漫威IP商品授权部分的业务,就这样我获得了面试机会。面试时因为是我熟悉的行业和领域,过程非常顺利,结果在短短一周内就敲定了,我就这么幸运地加入了迪士尼/漫威娱乐。
不得不说,在LA办演唱会这件事是一直在我计划之外的。我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喜欢韩流文化,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听韩文歌、自学韩文。出国后也没有停下,因为我相信,把一个爱好变成技能,将来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当一项技能能服务于爱好,你也会比别人做的更好、更专业。我听说BTS防弹少年团来纽约参加KCON演唱会,我买票参加了纽约的这场演出,甚至还飞到洛杉矶参加了第二场。在演唱会现场第一排站着的时候,我看到围栏的里面的工作人员站得比我们第一排的观众更近。我问自己,这份工作也许更适合我,为什么我不能去到离舞台更近的位置?于是回到纽约,我就搜索到了演唱会的主办方 – 韩国最大的综合娱乐公司CJ E&M。我记得投递简历时,公司只有一个Senior市场宣传的位置。我告诉自己,先投递一下试一试,说不定像迪士尼一样过一年再联络我呢?结果没想到,HR在第一时间看到我的经历后联系了我安排面试,专门为我开设了一个Junior的位置,我就这样来到了洛杉矶,开始了我在西海岸3年最快乐的时光。
作为全日制在读,你的工作经验似乎非常“多元”?为什么一直在变化?是什么促使你不断改变?
因为我是一个一直停不下来的人。身边的世界一直在变,我很怕会跟不上,也希望自己能站在变化的前端。包括疫情爆发前一年突然决定回国上学,现在看来,这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仿佛走得都很顺利、理所当然,然而在当时,每一个决定都不是得到所有人支持的。很多人为我每一次放弃的工作感到惋惜、遗憾,然而我觉得正因为我过往不停地努力、积累为我赢来了在碰到机会时能抓住的“幸运”,以及以后会有的更多机会。我坚定的决心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使我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自信和感激。
在多元+变化的不断洗礼下,你是否会担心迷失方向?
不会的,在多元+变化的历练中,我对下一个选择和机会始终充满了期待。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之后,就不会担心迷失方向了。因为我坚信每一次机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一个我都是崭新的、更好的自己。
作为MBA群体中的年轻人,如何保持独立的自我选择?你从哪里得来理念和经验?
我觉得独立是一种选择和能力。在拥有了独立的Skills和Ability之后,才能有选择的自由和自信。不得不说,得益于我过往这些年独立的经历,才赋予我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像草地一样自由生长、破土而出的动力。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而身边每一个人都是人生中的老师。以前我是个老好人,我的性格使我特别希望对每个人都好、让每一个人都喜欢我,然而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在受挫后,妈妈告诉我,每一个人来到你的生活中,就是为了给你上一课,让你知道有的人会喜欢你、对你好,也有的人永远不会喜欢你;你要学会去善良地接受每个爱你和不爱你的人,在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中不改变自己性格中向善的部分,这就是成长。
有人说,年轻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局限,就像美貌,终将逝去,你如何看待?
我希望成为世界的阳光和盐吧,能照亮别人的同时为社会带来贡献。毕竟年轻永远是相对的,和爸妈比起来,我还年轻的,我还有好多没实现的愿望,要为其奋斗、一一实现。勇于为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奋斗的过程,才让我感到始终年轻、青春永驻。
平时有什么个人爱好?这些爱好为你带来了什么?
在今年疫情开始之后,一开始很不适应到后来慢慢接受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家很好地和自己独处。大半年时间以来,我重新捡起了健身和烘焙的爱好,也成功瘦身30斤,到达了成年后人生体重的最低点,从125稳定瘦到95斤,我一直觉得这才是我26年最大的成就。
刚出国的时候,我因为喜欢韩流开始自学韩语。自学语言这个爱好其实一直没有放下过,包括现在的日语,也为我带来的很多机会。比如说,我在CityFM城市之音联播网举办了3年的电台节目,因为瞄准了国内没有一档专门服务于推广全球音乐的节目,开办了用中韩英法语主持的《环球音乐最前沿》,并成为了当时全省同时段收听第一、每周日黄金档直播重播的省级金牌节目。当时,我的微博上还吸引了一批粉丝。我自学韩语的热情帮我在纽约勤工俭学时应聘到了一份在韩国化妆品店兼职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和中国顾客聊得不亦悦乎才被老板发现我不是韩国人。同时,我也一直没放下对英语的学习,因为我的专业很大一部分是文化和交流,大学期间还被当地一个美国家庭招来给备考LSAT的孩子做英语和数学的助教。
从幼儿园学芭蕾、6岁开始学小提琴、到初中学古筝,爸妈可能希望把我打造成一个文静的女子。然而我却变成了一个活动乱跳的奇女子,到哪里都闲不住。在法国留学期间和室友每个周末跑遍了欧洲各个城市,假期的时候还自己去威尼斯坐着水上巴士在岛上过了整个周末。搬到LA工作了之后,经济、时间自由的情况下更是发挥了各项爱好,射箭、射击、开车、滑板,虽然不擅长但能尝试的绝不放过。每天下班开车到Santa Monica看日落,一到周末就和国内的发小在USC的校园里滑着滑板游校园,在比弗利山庄、威尼斯海滩都曾留下了我滑着滑板不熟练的身影。现在想来,那些年沐浴着西海岸阳光有着我最快乐的回忆。当时觉得,只要拿上了滑板或者给我的车加满了油,一脚下去我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一个角落。
为什么决定回到中国?
除了之前提到家庭的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逐渐发现国内的很多科技发展都悄悄地、快速超过了国外。在某一个暑假回国的时候,我带着表妹去商场吃饭,我摆手叫服务员竟然没有一个人理我。妹妹指着桌上的二维码跟我说,现在点餐都不用服务员。我当时的感觉用四个字最贴切的形容是:文化冲击。
没过多久,回到LA公司后,在公司的周会上都有一个环节就关于企业文化学习+世界流行研究。那一周就讲到了中国,于是我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讨论中国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多么的“神奇”,人们不用带钱出门的未来已经变成了大洋彼岸现实的日常生活。结论就是,美国短期是做不到这样的普及的。一瞬间让我觉得,美帝在过分满足于现在的同时原来已经远离了站在科技的最前端,已经被我的祖国反超,那我为什么不回到国内学习最先进的科技,贡献我的知识发展更前端的技术呢?
我经常开玩笑说,到现在为止,我回国之后最开心最“爽”的瞬间就是每当到了商场的停车场入口,不用像在LA的时候一样需要解开安全带、摇下窗户、伸出手、按按钮取停车的小票。
为什么会选择北大光华MBA?
在国内,北大就是最高学府的标志和中国最高教育的标准。既然想回国,北大光华就是我的不二选择。在收到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的MBA offer时,我是有过幸福的苦恼。在一番纠结之后,我清醒地告诉自己,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对未来的规划,北大对在人文学科方面的擅长和光华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最适合我的选择,而来到光华后遇到一堆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也是对我最好的回应。
就读北大光华MBA期间,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吗?光华带给你最大的改变和收获什么?相比于美式教育,北大弥久历新,有什么感触和见解?
也许是因为这么多年在外独自打拼,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独立同时习惯孤独的人。但自从来到了北大,集体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在国外很少体会到的温暖。比如,我因为工作原因晚入校了一个星期。在正式开课前一晚我刚刚入住留学生宿舍,连第二天上学的路都不清楚。我们班的新加坡同学Amy联系上我,问我明天要不要一起走到学校?这让一向习惯了自己走遍全世界的心里突然有了丝丝温暖。2019年的寒假,我和我们班来自香港的Edward、北京的David、Cara、还有来自加拿大的Joey一起去日本大阪旅游。旅途中有了许多哭笑不得的插曲,但也收获了一生的朋友,让习惯独处的我也逐渐打开了心扉。
相比美式的自由教育,我觉得以北大为代表的国内MBA教育更注重学生于国际接轨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在美国和加拿大,我们从高中到大学几乎都是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比如除了Media专业课之外轻松的Cooking、Art、Band、Gym、Literature等等,但是在北大,我们的MBA必修课程包含了很多如Accounting、Finance、Operation Management等很多有难度但必备的基础课程,连选修课都是紧密相关的内容,让我在头痛的同时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补充了专业知识。光华的CDC也帮助我找到了MBA第一年的暑期实习,在腾讯实习后我也是成功拿到了王者荣耀品牌组的return offer。
假如你有机会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限时空)共进晚餐,你会邀请谁?为什么会选择他?
Quentin Tarantino!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特别喜欢电影,尤其是看老电影,大学的时候还差点选修了电影专业。NYU的电影专业特别有名,我在上Intro to Film的时候了解到了一堆经典老电影,从此就像掉入了兔子洞。Quentin Tarantino的许多部电影我都反复看过很多遍,包括我从小到大最爱的一部电影 – 上映于我出生那年的《低俗小说》。这部电影和很多他电影里的意识流都像极了我有时候飘到不知道何处的思绪,让我觉得看电影的同时好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整合,混杂着一种不知名的普世的忧郁,仿佛对所有流逝的时光和人没有办法挽留、挽回的无奈。
另一个我想要认识的人应该就是《天使爱美丽》里的女主角Amelie。因为喜欢这部电影,让我在一句法语不会讲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决定去巴黎留学,而我周末也经常独自一人在Amelie去过的蒙马特山头看看日出、人潮、日落、空镜。Amelie就像每一个平凡的你和我,而她的善良、乐观和鬼马行空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未来、和爱情充满了憧憬的向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高级管理者与未来商业领袖。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坚持以“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努力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MBA项目,借助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而创新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社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前沿商业知识,具备跨文化敏感性与人际沟通技能,成为具有在复杂环境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勇于承担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