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颠覆式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则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2024年北大光华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仲为国,以《颠覆式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为题进行了分享。
仲为国表示,当颠覆式技术创新呈现出技术性能成倍提升、产品化成本大幅降低、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后,创新产品开始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未来产业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产业未来化和未来产业化两个角度思考,前者是指当下的产业要面向未来人类和社会需求补足差距、寻找技术路径,后者则是将未来可能想象到的需求场景在当下进行产业化的基础改造。
对于我国要如何发展未来产业,仲为国也提出了他的建议:一是依托“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算法(新型劳动工具)+算力(新型劳动主体)”的方式,推进未来产业认识和布局实现从诊断式预测到预见、科学决策,发现未来产业的演化路径,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布局;二是大力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尤其是优化高校教育的专业设计;三是组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并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性作用,培育市场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未来产业建设之中,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归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上来,让企业更有信心和动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与颠覆式技术
何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什么关系?仲为国表示,去年8月工信部等多部委联合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对此做了明确界定: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而未来产业则主要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仲为国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未来产业的布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梳理: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仲为国谈到了自己参与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面向未来产业生态的科技服务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创新链和技术链做了拆解,发现了颠覆式技术有几个主要的特点:当颠覆式技术创新呈现出技术性能成倍提升、产品化成本大幅降低、应用场景广泛等特征后,创新产品开始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仲为国说。
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
仲为国表示,技术创新一般遵循技术“S曲线”——即早期低研发产出、上升阶段、以及接近材料、技术等物理极限阶段等过程,基于此视角与全球专利数据,研究团队将所涉及的几种未来产业底层技术进行了专利拆解,主要以全球专利为主。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上奇数科合作,研究团队也对产业链进行了拆解,将底层专利技术在企业的分布做了细分,从而根据研究团队建立的未来产业专利基础进行重新划分。
“我们大概花了2年半时间来分析中国的未来产业发展状况。”会上,仲为国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发现: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企业存量及增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卫星及应用、氢能和储能。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一骑绝尘,现存企业数量和新增企业数量远超其他行业,已经达到了7万多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涉及未来产业的企业主要集聚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北上广苏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赛道上,而浙江在氢能赛道上是最领先的。
从新增企业来看,人工智能行业、卫星及应用、空天技术、氢能与储能行业,广东和浙江新增较多。
从企业分布结构来看,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位居第一。
从产业融资来看,人工智能、计算、储能产业发生融资事件较多,人工智能方向融资事件数量及融资金额均位居第一。其中,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融资事件较多,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融资金额较多。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产业A轮融资。
从技术储备看,储能产业专利总授权量第一,授权发明专利中,人工智能、储能、卫星及应用专利数量较多;氢能产业新增专利数量较多,授权发明专利中,空天技术、类脑智能新增专利数量也较多;人工智能产业参研标准数量位居第一,从标准类型来看,储能、人工智能、卫星及应用的国标和行标较多。
总结上述研究发现,仲为国表示,未来产业的实现路径不外乎产业未来化和未来产业化。前者是指当下的产业要面向未来人类和社会需求补足差距、寻找技术路径,后者则是将未来可能想象到的需求场景在当下进行产业化的基础改造。
未来产业的发展特点与建议
仲为国也谈到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几个特点:第一,未来产业是前瞻性、颠覆性重大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渐进式创新不同;第二,非线性要素组合与配置效率,效率呈指数级增长,而非线性累加;第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更多;第四,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存在明显时间滞后。
仲为国也特意指出,颠覆式技术创新≠颠覆式企业创新,二者平均有十年的时滞,这也为锚定政策空间及企业发展周期带来了很多启发。
“当下我们确实发现中国的未来产业已经取得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成绩,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和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仲为国说。
第一,认识尚未统一:边界模糊、回避不确定性。对于未来产业的认知和界定,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仅有5%不到的企业在70/600+项关键支撑技术上有布局。
第三,结构亟需优化:AI+储能在应用层领先,基础层涉及较少、其他方面仍处于较为早期的发展阶段。
第四,缺乏人才基础:基础研究R&D人员全时当量仅占8.17%。
第五,国际竞争与封锁加剧:区域科技战愈演愈烈。
“随着《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实施,目前各界正在逐步统一认识。此外,由于未来产业瞄准的是未来人类的需求,这也给当下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仲为国说。
对于我国要如何发展未来产业,仲为国也提出了他的建议:
一是依托“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算法(新型劳动工具)+算力(新型劳动主体)”的方式,推进未来产业认识和布局实现从预测到预见、科学决策,发现未来产业的演化路径,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布局;二是大力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尤其是优化高校教育的专业设计;三是组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并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性作用,培育市场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未来产业建设之中,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归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上来,让企业更有信心和动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仲为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大光华—日出东方”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与区域创新政策、企业创新战略、数字经济、以及企业国际化战略。仲为国教授的近60篇研究作品发表在多种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包括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管理学会会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和国际化研究顶尖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并著有《负责任的管理研究:哲学与实践》,《人类幸福的政治经济学》(译著),及《从引进到创新》等著作。